close

我想起了老家,記憶中的老家是用洋灰與木板砌成的,那是一間非常寬敞的古宅,宅內有2個寬敞的客廳、廚房、樓上有兩間睡房,老家的後段甚至有個又寬又長的儲藏室。

儲藏室的空間寬大得可以當羽球場地。記得小時候,我和弟弟就常常喜歡在此打羽毛球,一旁堆滿了祖父祖母遺留下來的製糕器具和古玩意等,每次看到這些被廢置在一旁的器具都會覺得可惜,猶如象徵著祖父祖母的手藝從此沒落失傳。

老家前面是塊平地,屋後是一條小河,河旁是一片草叢,長滿了萬年青與攀旋在木頭上的牽牛花,河水與草叢成了蜻蜓最好的隱居地方。

在人跡稀少的地方,蜻蜓展翅翻飛,有紅的、藍的和青的。我和弟弟常走過屋後的小橋到對岸去,捕捉各色的蜻蜓。

小河上不時有許多不顧骯髒的孩童在捕捉河內的魚,一旦捕捉到鱗片會閃出七彩斑斕的小魚,孩童們就會樂上半天,小心翼翼將小魚養在罐子內並四處向朋友炫燿,似乎那是件令人羨慕的事情。

由於老家地區位於低漥地帶,逢豪雨成災已經成了家常便飯的事,居民們也都習以為常。每次下大雨,家家戶戶都會在門檻上放下一塊擋水的木板,並在木板的下邊和左右兩旁粘上原子泥,以防止水淹入家中。

待雨稍微小些,大人小孩都不避嫌地皆踏往屋外的水中作樂去,有人還用廢紙折了紙船,放到水中去漂呀漂。我和弟弟每次都趁母親不注意時,便往屋外嬉水去了,當時水深也只不過兩呎。

小地方的人總是懂得苦中作樂,父親嫌放紙船不過癮,還特地買了小型電動船,趁下雨屋外淹水時放到水中去玩。當時記憶中的水災情景是相當快樂的。

後來,老家附近的地區發展起來,樹木越砍越少,加上工地上的黃泥,每逢下雨時連泥帶水朝向低漥地帶衝去,水越淹越兇,門檻前一片木板已經抵擋不住了,水不斷從四面八方湧入屋內,窗口、洗碗盆、廁所都溢出大量的水,甚至糞便也漂浮在水面上甚是噁心。

我們卻顧不了那麼多,拼命地把電器、傢俬搬到樓上去。屋內的水越淹越高,父母急忙把我和弟弟趕上樓,父母親倆繼續在樓下搶救物品。我還記得父母親的大半個身體都浸在水中搬動物品,拼命把物品往高處堆放。

水災後還是有不少物品被水浸損,對於當時還是中下階層的我們來說,損失不能說不慘重。我和弟弟無法去學校上課,水災後的善後工作也得花費一番功夫處理。

結果在發生了幾次類似的嚴重水災後,我們不得不搬家,離開住了十多年的老家。雖然當時心裡有萬般不捨,卻也無可奈何。

我們搬家到新購置的花園住宅後數年,老家當地終於獲得中央政府批下的百萬令吉撥款,來進行擴建河床的工程,當地的居民才正式脫離了水災的夢魘。

小時候的我,家境並不是很好。父親是小販,母親是家庭主婦。父親收入不穩定,母親為了幫補家用,不時幫人家裁縫衣服,賺取微薄的金錢。每當接近華人農曆新年,就是母親生意最好的時候。

母親是苦過來的人,由於是家中老二姊,從小就被逼輟學,出外工作來維持家人的生計。小學未念完被逼停學是母親一直引以為憾的事。因此母親在我和弟弟的求學道路上,一直都給予絕對的支持。

由於母親孩童時期就需工作養家的關係,鍛鍊了母親一副勤勞剛毅的性格。父親是家中最後算起排行第二,上有眾多兄長和姊姊的庇護,性格則顯得較為軟弱。

父親外表看起來總是一副吊兒郎當和孩子氣的樣子,也少了母親那份毅力和耐性。往往父親三天打魚,四日曬網的工作態度,許多時候都讓母親對父親覺得氣餒。

但是父親究竟還是給了家庭不少歡樂,還記得小時候,父親常用他的電單車載我去兜風,還不時讓我姊弟倆輪流騎在他的背上,父親就這樣背著我們走來走去,玩得不亦樂乎。

在父母的保護下,日子過得很幸福。在深藏的記憶中,不懂是父親不常在家的關係,或是父親不善於表達情感的原因,父親對我的影響遠不及母親。母親給予我溫暖的畫面也較父親多。

在模糊的記憶中,母親總是喜歡哼著一首不知名的歌謠,哄著搖籃中的我入睡。稍微長大後,睡前講故事成了母親哄我入睡的另一種方式,愛聽故事的我,總要聽了故事後才肯睡覺。

記得我四、五歲時患上了肺核,體弱多病的我,也不知讓父母親為我費了多少精神和金錢。當時家裡經濟並不寬裕,父母親千辛萬苦把省下的錢給我買昂貴的藥,母親費時費神為我煎藥,還要耐著性子勸我把藥喝下。

在老家的記憶如電影般一幕幕閃過我的腦海,老家見證了我家三代變遷。在一個赤貧與絕望的年代,祖父祖母懷著夢想從中國飄洋過海來到了馬來亞(當年馬來西亞未獨立前的舊稱)。

我不曾見過祖父祖母,只能從舊照片中和父親的回憶里認識他們。父親小時候的家庭經濟並不好,祖母為了省錢探望還留在中國的大伯,每天待巴剎早市完畢後,撿下巴剎菜販賣剩的菜頭菜尾回家,鞋子壞了也不購買一雙新鞋子,家中七名兄弟姊妹不分男女,輪流穿鞋子出門。

小時候的我記得每次長輩提到此事時,父親總是一副不願再提起往事的表情。從長輩的口中得知,當年祖父祖母南下時,祖母手中原本抱著僅二歲的大伯,準備上火車欲前往汕頭乘船的當兒,遭祖父的母親即是我的老祖母,硬從祖母的手中把大伯搶了過來,從此骨肉分離。

大伯早陣子來到馬來西亞探親時有提到,他長大後也從長輩們口中得知,當年自己被搶走後,祖母是一直哭著離開中國來到了「潘邦」。

祖父祖母在居林這個小地方落葉生根,生下了七名兒女,父親在家中排行第六。祖母心疼在中國的大伯,每天節衣縮食,為的就是籌錢回鄉探望大伯,風雨不改的定時回鄉,祖父卻一直到了去世也沒有回過故鄉。

祖父祖母生前以製作糕餅維生,曾聽父親說過,當年的老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充塞著麵粉,地面上、牆壁上都是麵粉硝。雖然如此,家中每天依然聚集了不少親朋好友。

父親說,祖母幾乎每天都會煮一大壺咖啡烏,隨時招待前來家中坐客的親友。由於祖父祖母非常好客,家中的親友每天都洛澤不絕。

在日治日期,祖父和其堂兄曾被日本士兵捉去灌腸質問,祖父被釋放回家後,健康每況愈下,到最後一直臥病不起。從父親口中得知,祖父在病重時曾誓言,一旦病好一定要請舞獅來家中採青慶祝。

祖父病了數年後就逝世了,醫生當時證實祖父是患上胃癌逝世。老家從此不再邀請舞獅慶祝農曆新年,這項傳統一直延續到我與弟弟這一代。

祖父逝世後,家庭的重擔頓時壓在二伯身上,二伯無法繼承祖父的手藝,帶著當時僅有十五歲的父親到吉隆坡和新加坡工作,賺取生活費。

過了數年漂泊的生活後,父親才再次回到自己的家鄉工作。後來祖母也因患上糖尿病被迫鋸掉其中一只腳,在行動不便下,祖母再也沒有機會回中國探親。

父親說過,有次老家淹水,他在工作中急忙趕回老家,把行動不便的祖母背到樓上避水。箇中的酸甜苦辣,隱藏了父親多少的遺憾和無奈。

父親對於十五歲時就失去祖父一事難以釋懷,較後祖母也因病逝世,除了二伯一家人,家中其他成員都紛紛離開了老家,往大山腳工作定居。父親本身也再不曾回去老家。

至到我四歲那年,二伯一家人在大山腳購買了新家,搬離了居林的老家。父親才帶著我們回到老家居住,一住就住了十多年。

每逢農曆新年期間,老家外都可以看到家家戶戶邀請舞獅採青慶祝,心中難免羨幕。我和弟弟站在家門前興高采烈地看著舞獅,鑼鼓喧天的熱鬧氣氛,讓整條街都洋溢著新年的歡樂氣氛。

我曾央求父親邀請舞獅來家中採青,父親才向我透露了祖父生前的誓言。從那時我才知道,舞獅讓父親想起了自己的喪父之痛。這時我看著舞獅,想到了祖父,心中難免覺得落寞與遺憾。

記得搬離老家的那一天,我心中有萬般不捨,偷偷在新家的房間內哭泣。一轉眼間也十多年過去了,我再次回到了老家。我輕輕打開了木門,木門發出咯咯響,我沿著老家的內廳走去,牆壁上還殘留著弟弟小時候頑皮所塗鴉的痕跡,我站在內廳的入口處,嗅到了家園久被廢棄的荒涼。

牆壁上的老鐘靜靜地掛著,似乎向我訴說它那寂寞的歲月。老鐘已失去了報時的作用,但在我記憶裡的那個老鐘,依然噹噹噹的響著,聲音恰是好聽。

嚴肅的鐘面上,長短針停止了擺動。我墊著椅子,手握著鐘匙,吃力地朝順時鐘的方向轉動,一下、二下、三下......,食指輕輕地移動著長針環繞一圈,在每個數字做短暫停留後,我把長短針并攏在12的數字上,聽著老鐘噹噹噹......敲響了十二下。

從內廳走向廚房,可以看到一個大張的圓形桌子,可以想像得到祖父祖母健在的時候,十幾人圍在桌子一起吃團圓飯的溫馨畫面。

我抬頭一望,屋頂斜角處的鋅板早已破塌,我走向老家最尾端的地方-儲藏處,打開屋後的大門,一眼望去儘是荒蕪的後園。青青的茅草長約4呎高,此外什麼也沒有了。

我不曾看過祖父祖母的模樣,但他們都曾在這間屋子裡生活過,含辛茹苦的把七名子女拉拔長大。

在我們搬離老家後,母親開始須在新家、老家兩頭忙,以及忙於照顧店裡的生意。店裡來了個老人,在店內擔任書記的工作,與父親是舊相識,老人後來搬進了老家。

老人一生中與書和郵票為伍,年輕時曾擔任教師,精通華、英和馬來文三種語言,也懂得書法、畫畫,頗有些才氣。

從父母親的口中得知,老人年輕時年少氣盛,曾說了一句錯話,導致遭校方革除了他的教師職務。較後,在一家雜貨店擔任書記,就這樣過了一生。

雜貨店老闆去世後,老闆的妻子決定結束營業,老人面對了無處棲身的困境,後來在父母親的安排下,才輾轉住進了空置的老家。

老人的命運頗曲折,由於雙親是文盲,童年的他每次考試獲得第一名,都會遭來自己父親的一頓打罵。鄰居於心不忍前往他的家了解情況時,才知悉原來這名父親一直都誤解孩子考獲最後一名。

在鄰居的解釋下,老人才脫離了父親打罵的日子,但已在他的心中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痕。老人在就讀大學時期,曾與一名女子相戀,後來這名女同學知道了他的家境情況後,戀情無跡而蹤。老人從此孑然一身,身邊不再出現女朋友之類的人物。

我望向老家的沖涼房,那是一間相當簡陋的沖涼房。老人在沖涼後,不知怎麼的,整個人摔倒在地上。母親拿著晚餐給老人家時才發現,母親通知了父親,叫了一輛救護車把老人送院治療。

臨上救護車前,老人還是清醒的,千叮萬囑交待我們要替他好好保管他的書本和郵票。老人在醫院僅半日就去世了。那些珍藏多年的書本和郵票是老人唯一的牽掛,至今那些東西我們依然完好無缺的放在箱子內。

我多看了老家數眼,父親已經決定將老家長期租給另一名中年人,此後應該將不再有機會踏入老家了。

 

 

 

 

我想起了老家,記憶中的老家是用洋灰與木板砌成的,那是一間非常寬敞的古宅,宅內有2個寬敞的客廳、廚房、樓上有兩間睡房,老家的後段甚至有個又寬又長的儲藏室。

儲藏室的空間寬大得可以當羽球場地。記得小時候,我和弟弟就常常喜歡在此打羽毛球,一旁堆滿了祖父祖母遺留下來的製糕器具和古玩意等,每次看到這些被廢置在一旁的器具都會覺得可惜,猶如象徵著祖父祖母的手藝從此沒落失傳。

老家前面是塊平地,屋後是一條小河,河旁是一片草叢,長滿了萬年青與攀旋在木頭上的牽牛花,河水與草叢成了蜻蜓最好的隱居地方。

在人跡稀少的地方,蜻蜓展翅翻飛,有紅的、藍的和青的。我和弟弟常走過屋後的小橋到對岸去,捕捉各色的蜻蜓。

小河上不時有許多不顧骯髒的孩童在捕捉河內的魚,一旦捕捉到鱗片會閃出七彩斑斕的小魚,孩童們就會樂上半天,小心翼翼將小魚養在罐子內並四處向朋友炫燿,似乎那是件令人羨慕的事情。

由於老家地區位於低漥地帶,逢豪雨成災已經成了家常便飯的事,居民們也都習以為常。每次下大雨,家家戶戶都會在門檻上放下一塊擋水的木板,並在木板的下邊和左右兩旁粘上原子泥,以防止水淹入家中。

待雨稍微小些,大人小孩都不避嫌地皆踏往屋外的水中作樂去,有人還用廢紙折了紙船,放到水中去漂呀漂。我和弟弟每次都趁母親不注意時,便往屋外嬉水去了,當時水深也只不過兩呎。

小地方的人總是懂得苦中作樂,父親嫌放紙船不過癮,還特地買了小型電動船,趁下雨屋外淹水時放到水中去玩。當時記憶中的水災情景是相當快樂的。

後來,老家附近的地區發展起來,樹木越砍越少,加上工地上的黃泥,每逢下雨時連泥帶水朝向低漥地帶衝去,水越淹越兇,門檻前一片木板已經抵擋不住了,水不斷從四面八方湧入屋內,窗口、洗碗盆、廁所都溢出大量的水,甚至糞便也漂浮在水面上甚是噁心。

我們卻顧不了那麼多,拼命地把電器、傢俬搬到樓上去。屋內的水越淹越高,父母急忙把我和弟弟趕上樓,父母親倆繼續在樓下搶救物品。我還記得父母親的大半個身體都浸在水中搬動物品,拼命把物品往高處堆放。

水災後還是有不少物品被水浸損,對於當時還是中下階層的我們來說,損失不能說不慘重。我和弟弟無法去學校上課,水災後的善後工作也得花費一番功夫處理。

結果在發生了幾次類似的嚴重水災後,我們不得不搬家,離開住了十多年的老家。雖然當時心裡有萬般不捨,卻也無可奈何。

我們搬家到新購置的花園住宅後數年,老家當地終於獲得中央政府批下的百萬令吉撥款,來進行擴建河床的工程,當地的居民才正式脫離了水災的夢魘。

小時候的我,家境並不是很好。父親是小販,母親是家庭主婦。父親收入不穩定,母親為了幫補家用,不時幫人家裁縫衣服,賺取微薄的金錢。每當接近華人農曆新年,就是母親生意最好的時候。

母親是苦過來的人,由於是家中老二姊,從小就被逼輟學,出外工作來維持家人的生計。小學未念完被逼停學是母親一直引以為憾的事。因此母親在我和弟弟的求學道路上,一直都給予絕對的支持。

由於母親孩童時期就需工作養家的關係,鍛鍊了母親一副勤勞剛毅的性格。父親是家中最後算起排行第二,上有眾多兄長和姊姊的庇護,性格則顯得較為軟弱。

父親外表看起來總是一副吊兒郎當和孩子氣的樣子,也少了母親那份毅力和耐性。往往父親三天打魚,四日曬網的工作態度,許多時候都讓母親對父親覺得氣餒。

但是父親究竟還是給了家庭不少歡樂,還記得小時候,父親常用他的電單車載我去兜風,還不時讓我姊弟倆輪流騎在他的背上,父親就這樣背著我們走來走去,玩得不亦樂乎。

在父母的保護下,日子過得很幸福。在深藏的記憶中,不懂是父親不常在家的關係,或是父親不善於表達情感的原因,父親對我的影響遠不及母親。母親給予我溫暖的畫面也較父親多。

在模糊的記憶中,母親總是喜歡哼著一首不知名的歌謠,哄著搖籃中的我入睡。稍微長大後,睡前講故事成了母親哄我入睡的另一種方式,愛聽故事的我,總要聽了故事後才肯睡覺。

記得我四、五歲時患上了肺核,體弱多病的我,也不知讓父母親為我費了多少精神和金錢。當時家裡經濟並不寬裕,父母親千辛萬苦把省下的錢給我買昂貴的藥,母親費時費神為我煎藥,還要耐著性子勸我把藥喝下。

在老家的記憶如電影般一幕幕閃過我的腦海,老家見證了我家三代變遷。在一個赤貧與絕望的年代,祖父祖母懷著夢想從中國飄洋過海來到了馬來亞(當年馬來西亞未獨立前的舊稱)。

我不曾見過祖父祖母,只能從舊照片中和父親的回憶里認識他們。父親小時候的家庭經濟並不好,祖母為了省錢探望還留在中國的大伯,每天待巴剎早市完畢後,撿下巴剎菜販賣剩的菜頭菜尾回家,鞋子壞了也不購買一雙新鞋子,家中七名兄弟姊妹不分男女,輪流穿鞋子出門。

小時候的我記得每次長輩提到此事時,父親總是一副不願再提起往事的表情。從長輩的口中得知,當年祖父祖母南下時,祖母手中原本抱著僅二歲的大伯,準備上火車欲前往汕頭乘船的當兒,遭祖父的母親即是我的老祖母,硬從祖母的手中把大伯搶了過來,從此骨肉分離。

大伯早陣子來到馬來西亞探親時有提到,他長大後也從長輩們口中得知,當年自己被搶走後,祖母是一直哭著離開中國來到了「潘邦」。

祖父祖母在居林這個小地方落葉生根,生下了七名兒女,父親在家中排行第六。祖母心疼在中國的大伯,每天節衣縮食,為的就是籌錢回鄉探望大伯,風雨不改的定時回鄉,祖父卻一直到了去世也沒有回過故鄉。

祖父祖母生前以製作糕餅維生,曾聽父親說過,當年的老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充塞著麵粉,地面上、牆壁上都是麵粉硝。雖然如此,家中每天依然聚集了不少親朋好友。

父親說,祖母幾乎每天都會煮一大壺咖啡烏,隨時招待前來家中坐客的親友。由於祖父祖母非常好客,家中的親友每天都洛澤不絕。

在日治日期,祖父和其堂兄曾被日本士兵捉去灌腸質問,祖父被釋放回家後,健康每況愈下,到最後一直臥病不起。從父親口中得知,祖父在病重時曾誓言,一旦病好一定要請舞獅來家中採青慶祝。

祖父病了數年後就逝世了,醫生當時證實祖父是患上胃癌逝世。老家從此不再邀請舞獅慶祝農曆新年,這項傳統一直延續到我與弟弟這一代。

祖父逝世後,家庭的重擔頓時壓在二伯身上,二伯無法繼承祖父的手藝,帶著當時僅有十五歲的父親到吉隆坡和新加坡工作,賺取生活費。

過了數年漂泊的生活後,父親才再次回到自己的家鄉工作。後來祖母也因患上糖尿病被迫鋸掉其中一只腳,在行動不便下,祖母再也沒有機會回中國探親。

父親說過,有次老家淹水,他在工作中急忙趕回老家,把行動不便的祖母背到樓上避水。箇中的酸甜苦辣,隱藏了父親多少的遺憾和無奈。

父親對於十五歲時就失去祖父一事難以釋懷,較後祖母也因病逝世,除了二伯一家人,家中其他成員都紛紛離開了老家,往大山腳工作定居。父親本身也再不曾回去老家。

至到我四歲那年,二伯一家人在大山腳購買了新家,搬離了居林的老家。父親才帶著我們回到老家居住,一住就住了十多年。

每逢農曆新年期間,老家外都可以看到家家戶戶邀請舞獅採青慶祝,心中難免羨幕。我和弟弟站在家門前興高采烈地看著舞獅,鑼鼓喧天的熱鬧氣氛,讓整條街都洋溢著新年的歡樂氣氛。

我曾央求父親邀請舞獅來家中採青,父親才向我透露了祖父生前的誓言。從那時我才知道,舞獅讓父親想起了自己的喪父之痛。這時我看著舞獅,想到了祖父,心中難免覺得落寞與遺憾。

記得搬離老家的那一天,我心中有萬般不捨,偷偷在新家的房間內哭泣。一轉眼間也十多年過去了,我再次回到了老家。我輕輕打開了木門,木門發出咯咯響,我沿著老家的內廳走去,牆壁上還殘留著弟弟小時候頑皮所塗鴉的痕跡,我站在內廳的入口處,嗅到了家園久被廢棄的荒涼。

牆壁上的老鐘靜靜地掛著,似乎向我訴說它那寂寞的歲月。老鐘已失去了報時的作用,但在我記憶裡的那個老鐘,依然噹噹噹的響著,聲音恰是好聽。

嚴肅的鐘面上,長短針停止了擺動。我墊著椅子,手握著鐘匙,吃力地朝順時鐘的方向轉動,一下、二下、三下......,食指輕輕地移動著長針環繞一圈,在每個數字做短暫停留後,我把長短針并攏在12的數字上,聽著老鐘噹噹噹......敲響了十二下。

從內廳走向廚房,可以看到一個大張的圓形桌子,可以想像得到祖父祖母健在的時候,十幾人圍在桌子一起吃團圓飯的溫馨畫面。

我抬頭一望,屋頂斜角處的鋅板早已破塌,我走向老家最尾端的地方-儲藏處,打開屋後的大門,一眼望去儘是荒蕪的後園。青青的茅草長約4呎高,此外什麼也沒有了。

我不曾看過祖父祖母的模樣,但他們都曾在這間屋子裡生活過,含辛茹苦的把七名子女拉拔長大。

在我們搬離老家後,母親開始須在新家、老家兩頭忙,以及忙於照顧店裡的生意。店裡來了個老人,在店內擔任書記的工作,與父親是舊相識,老人後來搬進了老家。

老人一生中與書和郵票為伍,年輕時曾擔任教師,精通華、英和馬來文三種語言,也懂得書法、畫畫,頗有些才氣。

從父母親的口中得知,老人年輕時年少氣盛,曾說了一句錯話,導致遭校方革除了他的教師職務。較後,在一家雜貨店擔任書記,就這樣過了一生。

雜貨店老闆去世後,老闆的妻子決定結束營業,老人面對了無處棲身的困境,後來在父母親的安排下,才輾轉住進了空置的老家。

老人的命運頗曲折,由於雙親是文盲,童年的他每次考試獲得第一名,都會遭來自己父親的一頓打罵。鄰居於心不忍前往他的家了解情況時,才知悉原來這名父親一直都誤解孩子考獲最後一名。

在鄰居的解釋下,老人才脫離了父親打罵的日子,但已在他的心中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痕。老人在就讀大學時期,曾與一名女子相戀,後來這名女同學知道了他的家境情況後,戀情無跡而蹤。老人從此孑然一身,身邊不再出現女朋友之類的人物。

我望向老家的沖涼房,那是一間相當簡陋的沖涼房。老人在沖涼後,不知怎麼的,整個人摔倒在地上。母親拿著晚餐給老人家時才發現,母親通知了父親,叫了一輛救護車把老人送院治療。

臨上救護車前,老人還是清醒的,千叮萬囑交待我們要替他好好保管他的書本和郵票。老人在醫院僅半日就去世了。那些珍藏多年的書本和郵票是老人唯一的牽掛,至今那些東西我們依然完好無缺的放在箱子內。

我多看了老家數眼,父親已經決定將老家長期租給另一名中年人,此後應該將不再有機會踏入老家了。

 

 

 

 

我想起了老家,記憶中的老家是用洋灰與木板砌成的,那是一間非常寬敞的古宅,宅內有2個寬敞的客廳、廚房、樓上有兩間睡房,老家的後段甚至有個又寬又長的儲藏室。

儲藏室的空間寬大得可以當羽球場地。記得小時候,我和弟弟就常常喜歡在此打羽毛球,一旁堆滿了祖父祖母遺留下來的製糕器具和古玩意等,每次看到這些被廢置在一旁的器具都會覺得可惜,猶如象徵著祖父祖母的手藝從此沒落失傳。

老家前面是塊平地,屋後是一條小河,河旁是一片草叢,長滿了萬年青與攀旋在木頭上的牽牛花,河水與草叢成了蜻蜓最好的隱居地方。

在人跡稀少的地方,蜻蜓展翅翻飛,有紅的、藍的和青的。我和弟弟常走過屋後的小橋到對岸去,捕捉各色的蜻蜓。

小河上不時有許多不顧骯髒的孩童在捕捉河內的魚,一旦捕捉到鱗片會閃出七彩斑斕的小魚,孩童們就會樂上半天,小心翼翼將小魚養在罐子內並四處向朋友炫燿,似乎那是件令人羨慕的事情。

由於老家地區位於低漥地帶,逢豪雨成災已經成了家常便飯的事,居民們也都習以為常。每次下大雨,家家戶戶都會在門檻上放下一塊擋水的木板,並在木板的下邊和左右兩旁粘上原子泥,以防止水淹入家中。

待雨稍微小些,大人小孩都不避嫌地皆踏往屋外的水中作樂去,有人還用廢紙折了紙船,放到水中去漂呀漂。我和弟弟每次都趁母親不注意時,便往屋外嬉水去了,當時水深也只不過兩呎。

小地方的人總是懂得苦中作樂,父親嫌放紙船不過癮,還特地買了小型電動船,趁下雨屋外淹水時放到水中去玩。當時記憶中的水災情景是相當快樂的。

後來,老家附近的地區發展起來,樹木越砍越少,加上工地上的黃泥,每逢下雨時連泥帶水朝向低漥地帶衝去,水越淹越兇,門檻前一片木板已經抵擋不住了,水不斷從四面八方湧入屋內,窗口、洗碗盆、廁所都溢出大量的水,甚至糞便也漂浮在水面上甚是噁心。

我們卻顧不了那麼多,拼命地把電器、傢俬搬到樓上去。屋內的水越淹越高,父母急忙把我和弟弟趕上樓,父母親倆繼續在樓下搶救物品。我還記得父母親的大半個身體都浸在水中搬動物品,拼命把物品往高處堆放。

水災後還是有不少物品被水浸損,對於當時還是中下階層的我們來說,損失不能說不慘重。我和弟弟無法去學校上課,水災後的善後工作也得花費一番功夫處理。

結果在發生了幾次類似的嚴重水災後,我們不得不搬家,離開住了十多年的老家。雖然當時心裡有萬般不捨,卻也無可奈何。

我們搬家到新購置的花園住宅後數年,老家當地終於獲得中央政府批下的百萬令吉撥款,來進行擴建河床的工程,當地的居民才正式脫離了水災的夢魘。

小時候的我,家境並不是很好。父親是小販,母親是家庭主婦。父親收入不穩定,母親為了幫補家用,不時幫人家裁縫衣服,賺取微薄的金錢。每當接近華人農曆新年,就是母親生意最好的時候。

母親是苦過來的人,由於是家中老二姊,從小就被逼輟學,出外工作來維持家人的生計。小學未念完被逼停學是母親一直引以為憾的事。因此母親在我和弟弟的求學道路上,一直都給予絕對的支持。

由於母親孩童時期就需工作養家的關係,鍛鍊了母親一副勤勞剛毅的性格。父親是家中最後算起排行第二,上有眾多兄長和姊姊的庇護,性格則顯得較為軟弱。

父親外表看起來總是一副吊兒郎當和孩子氣的樣子,也少了母親那份毅力和耐性。往往父親三天打魚,四日曬網的工作態度,許多時候都讓母親對父親覺得氣餒。

但是父親究竟還是給了家庭不少歡樂,還記得小時候,父親常用他的電單車載我去兜風,還不時讓我姊弟倆輪流騎在他的背上,父親就這樣背著我們走來走去,玩得不亦樂乎。

在父母的保護下,日子過得很幸福。在深藏的記憶中,不懂是父親不常在家的關係,或是父親不善於表達情感的原因,父親對我的影響遠不及母親。母親給予我溫暖的畫面也較父親多。

在模糊的記憶中,母親總是喜歡哼著一首不知名的歌謠,哄著搖籃中的我入睡。稍微長大後,睡前講故事成了母親哄我入睡的另一種方式,愛聽故事的我,總要聽了故事後才肯睡覺。

記得我四、五歲時患上了肺核,體弱多病的我,也不知讓父母親為我費了多少精神和金錢。當時家裡經濟並不寬裕,父母親千辛萬苦把省下的錢給我買昂貴的藥,母親費時費神為我煎藥,還要耐著性子勸我把藥喝下。

在老家的記憶如電影般一幕幕閃過我的腦海,老家見證了我家三代變遷。在一個赤貧與絕望的年代,祖父祖母懷著夢想從中國飄洋過海來到了馬來亞(當年馬來西亞未獨立前的舊稱)。

我不曾見過祖父祖母,只能從舊照片中和父親的回憶里認識他們。父親小時候的家庭經濟並不好,祖母為了省錢探望還留在中國的大伯,每天待巴剎早市完畢後,撿下巴剎菜販賣剩的菜頭菜尾回家,鞋子壞了也不購買一雙新鞋子,家中七名兄弟姊妹不分男女,輪流穿鞋子出門。

小時候的我記得每次長輩提到此事時,父親總是一副不願再提起往事的表情。從長輩的口中得知,當年祖父祖母南下時,祖母手中原本抱著僅二歲的大伯,準備上火車欲前往汕頭乘船的當兒,遭祖父的母親即是我的老祖母,硬從祖母的手中把大伯搶了過來,從此骨肉分離。

大伯早陣子來到馬來西亞探親時有提到,他長大後也從長輩們口中得知,當年自己被搶走後,祖母是一直哭著離開中國來到了「潘邦」。

祖父祖母在居林這個小地方落葉生根,生下了七名兒女,父親在家中排行第六。祖母心疼在中國的大伯,每天節衣縮食,為的就是籌錢回鄉探望大伯,風雨不改的定時回鄉,祖父卻一直到了去世也沒有回過故鄉。

祖父祖母生前以製作糕餅維生,曾聽父親說過,當年的老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充塞著麵粉,地面上、牆壁上都是麵粉硝。雖然如此,家中每天依然聚集了不少親朋好友。

父親說,祖母幾乎每天都會煮一大壺咖啡烏,隨時招待前來家中坐客的親友。由於祖父祖母非常好客,家中的親友每天都洛澤不絕。

在日治日期,祖父和其堂兄曾被日本士兵捉去灌腸質問,祖父被釋放回家後,健康每況愈下,到最後一直臥病不起。從父親口中得知,祖父在病重時曾誓言,一旦病好一定要請舞獅來家中採青慶祝。

祖父病了數年後就逝世了,醫生當時證實祖父是患上胃癌逝世。老家從此不再邀請舞獅慶祝農曆新年,這項傳統一直延續到我與弟弟這一代。

祖父逝世後,家庭的重擔頓時壓在二伯身上,二伯無法繼承祖父的手藝,帶著當時僅有十五歲的父親到吉隆坡和新加坡工作,賺取生活費。

過了數年漂泊的生活後,父親才再次回到自己的家鄉工作。後來祖母也因患上糖尿病被迫鋸掉其中一只腳,在行動不便下,祖母再也沒有機會回中國探親。

父親說過,有次老家淹水,他在工作中急忙趕回老家,把行動不便的祖母背到樓上避水。箇中的酸甜苦辣,隱藏了父親多少的遺憾和無奈。

父親對於十五歲時就失去祖父一事難以釋懷,較後祖母也因病逝世,除了二伯一家人,家中其他成員都紛紛離開了老家,往大山腳工作定居。父親本身也再不曾回去老家。

至到我四歲那年,二伯一家人在大山腳購買了新家,搬離了居林的老家。父親才帶著我們回到老家居住,一住就住了十多年。

每逢農曆新年期間,老家外都可以看到家家戶戶邀請舞獅採青慶祝,心中難免羨幕。我和弟弟站在家門前興高采烈地看著舞獅,鑼鼓喧天的熱鬧氣氛,讓整條街都洋溢著新年的歡樂氣氛。

我曾央求父親邀請舞獅來家中採青,父親才向我透露了祖父生前的誓言。從那時我才知道,舞獅讓父親想起了自己的喪父之痛。這時我看著舞獅,想到了祖父,心中難免覺得落寞與遺憾。

記得搬離老家的那一天,我心中有萬般不捨,偷偷在新家的房間內哭泣。一轉眼間也十多年過去了,我再次回到了老家。我輕輕打開了木門,木門發出咯咯響,我沿著老家的內廳走去,牆壁上還殘留著弟弟小時候頑皮所塗鴉的痕跡,我站在內廳的入口處,嗅到了家園久被廢棄的荒涼。

牆壁上的老鐘靜靜地掛著,似乎向我訴說它那寂寞的歲月。老鐘已失去了報時的作用,但在我記憶裡的那個老鐘,依然噹噹噹的響著,聲音恰是好聽。

嚴肅的鐘面上,長短針停止了擺動。我墊著椅子,手握著鐘匙,吃力地朝順時鐘的方向轉動,一下、二下、三下......,食指輕輕地移動著長針環繞一圈,在每個數字做短暫停留後,我把長短針并攏在12的數字上,聽著老鐘噹噹噹......敲響了十二下。

從內廳走向廚房,可以看到一個大張的圓形桌子,可以想像得到祖父祖母健在的時候,十幾人圍在桌子一起吃團圓飯的溫馨畫面。

我抬頭一望,屋頂斜角處的鋅板早已破塌,我走向老家最尾端的地方-儲藏處,打開屋後的大門,一眼望去儘是荒蕪的後園。青青的茅草長約4呎高,此外什麼也沒有了。

我不曾看過祖父祖母的模樣,但他們都曾在這間屋子裡生活過,含辛茹苦的把七名子女拉拔長大。

在我們搬離老家後,母親開始須在新家、老家兩頭忙,以及忙於照顧店裡的生意。店裡來了個老人,在店內擔任書記的工作,與父親是舊相識,老人後來搬進了老家。

老人一生中與書和郵票為伍,年輕時曾擔任教師,精通華、英和馬來文三種語言,也懂得書法、畫畫,頗有些才氣。

從父母親的口中得知,老人年輕時年少氣盛,曾說了一句錯話,導致遭校方革除了他的教師職務。較後,在一家雜貨店擔任書記,就這樣過了一生。

雜貨店老闆去世後,老闆的妻子決定結束營業,老人面對了無處棲身的困境,後來在父母親的安排下,才輾轉住進了空置的老家。

老人的命運頗曲折,由於雙親是文盲,童年的他每次考試獲得第一名,都會遭來自己父親的一頓打罵。鄰居於心不忍前往他的家了解情況時,才知悉原來這名父親一直都誤解孩子考獲最後一名。

在鄰居的解釋下,老人才脫離了父親打罵的日子,但已在他的心中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痕。老人在就讀大學時期,曾與一名女子相戀,後來這名女同學知道了他的家境情況後,戀情無跡而蹤。老人從此孑然一身,身邊不再出現女朋友之類的人物。

我望向老家的沖涼房,那是一間相當簡陋的沖涼房。老人在沖涼後,不知怎麼的,整個人摔倒在地上。母親拿著晚餐給老人家時才發現,母親通知了父親,叫了一輛救護車把老人送院治療。

臨上救護車前,老人還是清醒的,千叮萬囑交待我們要替他好好保管他的書本和郵票。老人在醫院僅半日就去世了。那些珍藏多年的書本和郵票是老人唯一的牽掛,至今那些東西我們依然完好無缺的放在箱子內。

我多看了老家數眼,父親已經決定將老家長期租給另一名中年人,此後應該將不再有機會踏入老家了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艾麗絲@幸福時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